不妨沿着大连这条观光路线走走停停

本文转自:大连日报

“十一”假期

不妨沿着大连这条观光路线走走停停

中山广场

人民广场

〚文·周兴 图·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〛

8月下旬,从海之韵地铁站开往星海湾的大连都市观光巴士线路投入运营,暂定运营至10月15日。该线路走向覆盖了诸多城市标志性景点,也串接着大连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。

大连是中国最早一批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倡导下建设起来的城市,众多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的新思潮、新方式被融入施用,岁月让这座城市在风雨中历练出欧洲古典主义的韵味。自1899年大连开埠建市初始,城市的中心位置始终围绕在青泥洼一带,城市的空间便以此为发端不断向外部扩展着,一条完整并且清晰的路线伴随近代城市发展而延伸开。因为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,所以大连这条路线上的主要节点又多以广场的模样呈献给世人。如今,时空跨越了百余年,当我们沿着这条路线信步而行,驻足回眸的瞬间,仍然会深切感受到近代大连的历史风貌。

紧邻大海的路线开端

大连港曾位于城市的最东端,作为大连港客运码头前的交通枢纽——港湾广场(旧称“东广场”),广场中间的绿岛部分被放射形道路分成3块,延展而出的道路尽头在当年被规划成或直接面山或直接朝海,这巧妙的设计构造了街区与自然环境良好的对景关系。如今在现代高楼大厦下的广场周边,放眼环顾,还能够看到几幢宏伟的老建筑,异域特点格外醒目。

大连重要物产取引所旧址,建成于1913年,整体建筑在欧洲古典风格的基础上,融入大量日式的装饰元素,当你品味主墙体上破风造型的山花、正门处塔楼样式的门廊时,迎面扑来东西方建筑文化完美融合的气息。当年,这栋大楼作为商品交易所,主要以货币和粮食类交易为主,现在由大连银行使用。

大连埠头事务所旧址,建于1916年—1926年,10年时间建成的欧美折中主义风格建筑,气势雄壮,但这里却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东北资源的罪行,现在为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办公楼。

大连中国税关旧址,完工于1914年,是目前市区遗存较少的哥特式建筑,两侧的碉堡形尖顶塔楼别具特色。

路线上的乐章序曲

19世纪法国巴黎的改建影响了大连(时称“达里尼”)城市的规划,以广场为主题、辐射状街区布局设计,让中山广场(时称“尼古拉耶夫广场”,后改称“大广场”)成为大连城市的封面,并在规划之初就位于市区的核心位置,联合商业区和行政区等大片地域。当年,广场周围的空地成为多种建筑思维碰撞的舞台,罗马风、哥特风、巴洛克风、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的再创造使中山广场第一次焕发光彩。随着城市建设逐步西扩,中山广场虽然位于城市东部,但当你站到这极为重要的路线节点那一刻,城市中心的感觉依然存在。

再向西边,路线穿越友好广场(旧称“西广场”),这里形成众多道路汇集之后的空间,是放射式路网结构的附属地。作为街道型广场,友好广场在最初设计时即为中山广场的卫星广场,连同港湾广场,以三点一线的方式,强调于此会接的人民路和中山路。友好广场与中山广场相距仅300米,友好广场的作用是铺垫,是进入乐章的序曲,也是演奏后的余音。广场边那栋童话般的哥特式建筑——大连基督教会堂旧址,建于1907年,昔日的宗教场所现在用于肯德基的餐饮经营。

扩展转变和延续的城市愿景

走过中山路这段路线,你会发现最初的大连蛛网式道路结构中,虽有几个圆形广场,但也仅设置了一个中心的大广场,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可称为“单心式”。日据时期扩展后的大连城市规划里,沿着中山路向西干道上建造了一个更大的方形广场——长者广场(现人民广场),作为行政中心广场。扩建后的近代大连城市由“单心式”转变成“多心式”。

现在的奥林匹克广场是为了纪念大连建市百年(1999年),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而设计的。广场与城市轴线相依,北邻中山路,南与曾经的大连市人民体育场(初建于1925年,时称“大连运动场”,又名“谭家屯体育场”,后在2010年拆除)接壤。漫步广场聆听着城市故事,那是出生在大连的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事迹。1932年7月8日,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,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,他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使命,远渡重洋实现了中国选手参加奥运会的梦想。

城市在前行,这条路线也延续了城市的愿景,向西延伸至星海湾,向东则有海昌·东方水城、大连国际会议中心、海之韵……

Tags: